信仰·笃行论坛第一期: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田海平教授应邀来到我院讲学

时间:2019-05-27浏览:584设置

523日下午,受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田海平教授莅临学院讲学,作了一场题为《家国天下伦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副院长杨晓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朱彧、院长闻英、副院长黄天弘和全体教师参与听讲,部分研究生参与学习。

本次讲座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信仰·笃行论坛”的第一期活动。论坛首期能够邀请到田海平教授莅临讲学,全体师生深感荣幸。田海平教授是国际价值哲学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道德哲学、应用伦理学等。近年来,田海平教授出版《西方伦理的精神》《哲学的追问》等著作6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生命伦理的道德形态学研究”和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人民为中心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权威核心杂志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多篇。

结合中美贸易摩擦和“任正非之问”,田教授首先分析了问题研究的时代背景。他强调,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之大变局”,新时代中国社会如何通过价值观念革新以应对时代变化,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求索的重大时代课题。围绕着“家国天下伦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个主题,田海平教授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深入诠释。

其一,思维方式的逻辑跃升:从“本体思维”转向“价值思维”。“本体思维”是自古希腊以降西方哲学确立并长期盛行的形而上思维方式,其特点是试图以“一”统摄“多”而追溯世界存在的“第一动因”。这种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易陷入“鸡和蛋哪个在先”的先验幻象,并引发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突。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思维方式要自觉地从“本体思维”转向“价值思维”,即从对“存在者的存在”的先验反思转向对“存在应该存在”的理性探问。其二,基于“价值思维”理解中国儒家传统的“家国天下”情怀。家国天下是内嵌于中华文明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作为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的“家”;作为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的“天下”;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的“国”。“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始基和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生活世界联系密切并休戚与共。其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内涵及其构建路径。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深厚的伦理内涵,深刻承载着儒家传统的“家国天下”情怀。新时代,我们必须把家国天下的共同体伦理与中华文化的世界意识贯通起来,使之焕发出一种旧邦新命的使命感,使文化走出去成为中国价值观的道德诠释的推动力量。这样一种基于“价值思维”的共同体理念是内蕴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体:它既是理念,又是价值导向和价值规范;既是中华文明和文化精华的观念凝聚,也是一种国家战略;就其实施路径而言,必须坚持以“以人民为中心”,继续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孔子学院建设。

在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积极地就讲座内容与田教授展开热烈互动。张珍聂海杰易善武毛倩陈开颖等教师,就“价值思维”的本体论根据、作为伦理观念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适用范围、共同体的主体身份界定、马院教师如何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等问题,向田教授请教;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研究生张怡同学,也就读书方法和论文写作等问题请求田教授给予指点。田海平教授认真地对这些问题一一作了解答,并与大家进行了热烈而又深入的对话交流。

杨晓副院长对报告会的内容作了总结。他代表朱彧书记和闻英院长再次感谢田教授莅临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学,并特别感谢田教授百忙中莅临主持学院“信仰·笃行论坛”首期活动。他强调,大家要内化吸收报告的丰富内容,着重吸收借鉴田教授基于“价值思维”领会和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资源,将之作为上好思政课的方法论指导。(通讯员  聂海杰)


返回原图
/